第176章 绝地反击(2 / 2)
晨曦微露,薄雾如纱笼罩着前线营地。一声声炮响划破长空,远方的战壕中不时闪现枪火,浓烟滚滚弥漫在视野尽头。沈洛从泥泞的车辙中走下,脚下的战靴被泥浆吞噬了半截,眼前的景象令他不禁驻足凝视。
一列疲惫的士兵正从前线撤回,浑身泥泞,神情木然。有几人身上染着血迹,有的甚至用破布简单地包裹着伤口,却依然步伐坚定,手中的步枪未曾松开。沈洛抬起手中的摄影机,调整焦距,镜头缓缓对准了这群沉默的战士。
“沈先生,危险的地方不能逗留太久。”身后传来张铭吉的声音,他满脸忧色,紧紧护在沈洛身侧。沈洛却未答话,只是目光深沉地注视着镜头中的画面,手指微微颤抖。他仿佛能透过镜头触碰到那些无言的故事,那些被战争摧毁的生命和坚持不懈的信念。
“这些镜头会让观众看到什么是真实的战争。”沈洛低声说道,语气中透着难以抑制的坚定,“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胜负,还有人性深处的挣扎和呐喊。”
张铭吉皱了皱眉,欲言又止。他深知沈洛的执着,也明白这份执着背后隐藏的危险,但他终究选择默默点头,将紧张化作默许。
不远处的战壕中,一位军官正指挥士兵们修补工事。沈洛将镜头对准那位军官,只见他虽满面倦容,却仍然不时俯身亲自指导士兵动作。突然,一发炮弹在战壕前方不远处爆炸,泥土和碎石飞溅而起,掀起一片惊呼。
“快,快卧倒!”军官大喊,身后的士兵迅速趴伏在地。沈洛也被冲击波震得踉跄后退,张铭吉连忙拉住他,“沈先生,您不能再往前了!”
沈洛却执意按下拍摄按钮,镜头中,一名年轻士兵正挣扎着从地上爬起,他的脸被尘土和血迹遮盖,但眼中却燃烧着不可磨灭的光。他的双手紧握步枪,毅然冲向了更前方的阵地。
沈洛缓缓放下相机,胸口起伏不定。这样的勇气和牺牲,他从未在电影中真正见过。战争,不是银幕上那些经过修饰的虚构场景,而是这无尽的痛苦与希望的交织。
午后,炮声渐渐稀疏,战场陷入短暂的宁静。沈洛随军官来到一个简易搭建的战地医疗站。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,哀嚎与呻吟此起彼伏。医生和护士们忙碌地穿梭于一排排担架间,脸上的表情早已麻木,唯有双手依然机械地重复着包扎、缝合的动作。
沈洛举起摄影机,镜头从一名失去双腿的士兵脸上掠过,那是种让人难以直视的表情——痛苦、绝望,却又混杂着某种释然。旁边的一位老兵低声安慰着他,用力握住他的手,“兄弟,撑住,咱们赢了,就能回家了。”
“回家……”年轻士兵喃喃重复着,嘴角露出一丝惨淡的笑容。沈洛放下相机,鼻尖一阵酸楚,转身抬头望向天际,却见苍穹灰蒙蒙的一片,仿佛为这片大地的苦难而垂泪。
晚上,沈洛在帐篷里翻看当天拍下的胶片。张铭吉端来一杯热茶,放在他手边,迟疑着问:“沈先生,这样的影像,真的会有人愿意看吗?它们太过沉重,甚至让人恐惧。”
沈洛抬起头,目光炯炯,“正因为沉重,才更需要被看见。战争不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影片,也不是热血英雄的传奇,它是无数普通人失去一切的过程。如果我们不去记录,那些牺牲的人就真的被遗忘了。”
张铭吉叹了口气,默默退出帐篷。沈洛将胶片装入盒中,动作轻缓而慎重,仿佛这不是一堆冰冷的影像,而是一段段鲜活的生命。他闭上眼睛,脑海中浮现白日所见的每一张脸,那些在泥泞中行走的士兵,那些在血泊中挣扎的伤员,还有那年轻士兵临终前微微翘起的嘴角。
这一夜,沈洛难以入眠。他清楚地明白,这部战地纪录片不是为了票房,不是为了沈氏影业的名声,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战争的真实。他要将这些影像带回上海,让那些身处和平中的人,明白这片大地的代价。
数日后,沈洛带着一箱满载影像的胶片,踏上了返回上海的列车。他站在车窗前,目送那片硝烟弥漫的土地渐渐远去,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。他在心中暗暗发誓,这部影片必须完成,无论遇到怎样的阻碍。
战争改变了他。他不再是那个只想着颠覆电影产业的沈洛,而是一个见证了人性深处光辉与黑暗的记录者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