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暗夜盟友(2 / 2)
窗外,夜幕低垂,黄浦江上的轮渡汽笛声悠然回荡,沈洛站在窗前,望向远处灯火辉煌的租界,思绪万千。眼下,他不仅要面对顾俊的步步紧逼,更要提防吴兆卿这位盟友暗藏的锋芒。
风起云涌,上海滩的权力棋局悄然翻转。
香港维多利亚剧院外,夜色如墨,然而街头却是一片热闹非凡。各路记者、名流、学者汇聚一堂,等待着电影《无声的呐喊》的首映。这部沈洛一手打造的电影在上海滩掀起热潮,如今更带着炽烈的光芒跨越国界。香港的洋人记者难掩好奇,三三两两地用英语交谈,而穿着长衫的国人则神色复杂,有振奋,也有忧虑。
大门开启,观众鱼贯而入,喧闹声随之沉寂。灯光熄灭,银幕点亮。伴随着略带杂音的音乐,一幕幕沉重的画面映入眼帘:破败的村庄、哭泣的孩童、惨烈的战场……影片深刻地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,画面真实得仿佛血液溅到观众眼前。
苏珈婉的哭戏无疑是电影的灵魂。她饰演的女主角是一名为保护家园而献身的教师,其眼中饱含的愤怒与绝望让全场屏息凝神。随着剧情的推进,观众席中有人低声啜泣,亦有人捏紧拳头,面露愤慨。银幕上,影片以一段刺痛人心的独白收尾:“我们的呐喊无声,但必将传遍世界!”
电影结束,全场寂静无声,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苏珈婉站在后台,缓缓松了口气,但她的目光仍透着一丝紧张。沈洛从人群中走来,低声说道:“轰动是必然的,但接下来的风浪,也许更加猛烈。”他的声音冷静中带着笃定,如一把锋利的匕首,斩断了苏珈婉心头的惶恐。
翌日,《无声的呐喊》成为全城焦点。报纸头版以大篇幅刊载观众的热烈反响。港英政府对此持复杂态度,既因其揭露侵略的暴行而对国际舆论有利,又担忧日本方面的反应。香港各界知识分子迅速响应,一时间关于抗战与救国的呼声更甚从前。沈洛敏锐地抓住了这股热潮,他让手下的公关团队联合港岛的学术界、媒体界,组织抗日电影座谈会,将《无声的呐喊》推向一个更高的舆论巅峰。
会议上,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激动地说道:“这是民族危亡时的呐喊,它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苦难,也让国人明白了必须团结的道理!”
沈洛微微点头,他站起身,目光扫视全场,朗声说道:“电影是光影的艺术,却承载着最沉重的历史。我们不仅要向世界传递真相,更要让我们自己不再沉默。”
掌声再次响起。与会者中,有些人虽未发一言,但脸上的肃穆神情表明他们心中已然掀起波澜。
然而,这场成功也让沈洛成为日军的眼中钉。几日后,他收到一封匿名信,信中写道:“《无声的呐喊》是一柄刺向我们的刀,小心你的命运。”信笺上的墨迹未干,显然寄信者急于送达。
沈洛的目光冷冽,他将信纸递给张铭吉,淡淡地说道:“封杀的动作只会让更多人关注这部电影。他们封得住剧院,却封不住人心。”张铭吉推了推眼镜,神色凝重地答道:“但也不能掉以轻心,我会加强安保。”
与此同时,苏珈婉也受到了威胁。一天夜里,她的住所窗户被丢进一块刻有“退出”字样的石头,玻璃碎片撒了一地。苏珈婉站在残破的窗前,面色苍白。沈洛亲自赶来,看到她颤抖的手,不由分说将她拉到书桌旁,点燃一根蜡烛,说道:“珈婉,这只是开始。你要明白,你的演技让多少人感动,就会让多少人憎恨。”
苏珈婉深吸一口气,抬起头,眼中已多了几分坚定:“我不会退缩。”
为了保护电影团队的安全,沈洛迅速调动了在香港的资源。他联系了吴兆卿,请他以商界领袖的身份出面协调港英政府提供保护措施。吴兆卿看着沈洛,笑了笑,说道:“你是我见过最倔的年轻人。电影而已,值当冒这么大风险吗?”
“值,”沈洛坚定地答道,“它能点燃希望。”
吴兆卿意味深长地叹了口气,终是答应了协助。然而,他话语中的隐忧却深深印在了沈洛的脑海里。
数日后,沈洛出现在一家小型电影院内,这是他组织的一场特别放映,邀请了许多基层的劳动者观看。他站在幕后,注视着那些布满茧子的双手和满是疲惫的面孔。电影播放到村庄被轰炸的场景时,有人失声痛哭,也有人咬牙切齿地骂道:“这些畜生,不能放过!”
放映结束后,沈洛走到台前,对观众说道:“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无声者的电影。你们的声音,是改变这个国家的力量。”
观众席中,一位年长的苦力站起来,哑声说道:“少爷,我们这些人,能做什么呢?”
沈洛注视着他,语气缓缓却掷地有声:“从不沉默,哪怕只有一句话,也是一份力量。”
这番话,让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,但在场的每个人,眼中却透着前所未有的光。
《无声的呐喊》在香港的热潮,很快传回上海。顾俊对此大为不满,他在家中摔碎了手中的茶杯,咬牙说道:“沈洛,又是沈洛!电影不过是戏子之物,他竟敢用这玩意儿挑起这般风浪。”
一旁的心腹小声说道:“顾少,这次日本人恐怕会亲自出手对付他,我们不妨按兵不动,坐山观虎斗。”
顾俊冷笑一声:“好,我就看沈洛能嚣张到几时。”
而沈洛的电影,却如一颗燎原的火种,继续燃烧在更广阔的土地上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