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封杀计划(2 / 2)
沈洛站在一家咖啡馆的二楼窗前,目光透过结了水雾的玻璃,凝视着外滩的熙攘。繁华与破败同处一地,令他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两种世界:一边是租界的奢靡,霓虹灯依旧闪烁;另一边是战火逼近的残酷,流离失所者如浪潮般涌入上海滩这最后的避风港。
街角传来一阵嘈杂声,打破了他的沉思。他推开窗,探身望去,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正跪在地上,撕心裂肺地哭喊着,双手死死抓住一位巡捕的衣角。那妇人衣衫上沾满泥泞,一只鞋已不知去向,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。她的声音嘶哑,带着浓重的乡音:“我的孩子!求你们帮帮我!他才六岁,他、他怎么就不见了!”
巡捕面无表情地挣开她的手,冷冷道:“这里每天都有失踪的人,哪能都找得到?赶紧让开,别碍事!”
沈洛的心猛地一沉。他匆匆下楼,快步走到街角,望着那妇人的背影久久不能移开视线。她瘫坐在地,双目空洞无神,口中还在喃喃低语,似是自责,又似绝望。周围的行人或驻足片刻,或匆匆绕开,无人伸出援手。
“这就是战争带来的景象。”沈洛喃喃低语,拳头攥得发紧。
身旁传来一声低语,是张铭吉的声音:“沈先生,这样的场景,恐怕会越来越多。您要去帮忙吗?”
沈洛摇摇头,转身离开。走了几步,他忽而驻足,低声道:“铭吉,这一幕,我要拍进电影里。战争中的人们,不该只有英雄,更该有这样的人。普通人的苦难,他们失去孩子的哀伤、失去家园的无助,才是真实的战争。”
张铭吉一愣,随即点点头:“我明白了,我会安排剧组随时准备好拍摄方案。”
沈洛没有再说话,径直向沈氏影业的大楼走去。他的脑海中,仿佛有无数画面闪过:难民聚集的街道、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、巡捕冷漠的面容……这些构成了这个时代残酷的剪影。他必须用电影,将它们记录下来,让那些坐在影院中的观众直面真相,感受战争的真实重量。
回到办公室后,沈洛展开一张纸,铺在桌上,用笔尖勾勒出记忆中的场景:一条拥挤的街巷,尽头有炊烟升起,孩子在巷口追逐,突然消失在人群中;母亲满脸慌乱,挤入人潮寻找;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她瘫坐地上、眼神涣散的那一刻。
“这是开场的第一幕,”他低声对自己说道,“让观众在五分钟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。”
苏珈婉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,将茶放到桌上,柔声问道:“洛哥,你似乎很久没有这样专注地画场景了。这次的灵感……是刚才那位母亲吗?”
沈洛抬头看了她一眼,点点头,语气凝重:“刚才的景象,简直就像一场现实版的电影。这样的故事不该只是新闻里的几个字,更不该被人遗忘。”
苏珈婉轻轻坐在他对面,低头沉思片刻,忽然开口:“如果这是你想表达的主题,我愿意出演这位母亲。或许这能让我更明白,什么叫做‘战争的影子’。”
沈洛闻言,微微一怔。他凝视着苏珈婉的脸,清丽之中多了一抹坚定。良久,他轻声说道:“婉婉,你确定吗?这个角色太沉重了,你……能承受吗?”
苏珈婉的唇角泛起一抹浅浅的笑意:“洛哥,我不是银幕上的花瓶。你说过,电影的力量在于真实。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力量的一部分。”
沈洛点点头,目光更加深邃:“好,那就让我们一起,将这份真实带给所有人。”
第二天清晨,沈洛召集了沈氏影业的核心团队,将自己的构思详细讲述了一遍。他特意强调:“这部电影,不是为了票房,也不是为了获奖。它的每一个镜头都要忠实于历史,忠实于这个时代的人。”
张铭吉点头应道:“沈先生,剧本和布景我们会尽快调整。我也会联系记者,借助新闻报道增强电影的真实感。”
吴兆卿忽然发问:“洛少爷,这样的题材固然震撼人心,但是否会过于沉重?现在人心浮动,观众是否愿意看如此写实的作品?”
沈洛目光笃定,语气沉稳:“越是乱世,越需要有人站出来,让人们知道真相。或许这部电影不会讨好所有人,但它一定会留下印记。”
傍晚时分,沈洛独自来到外滩,目光再次落在那个熟悉的街角。昨日的妇人已不见踪影,只有几张残破的报纸在风中翻飞。他缓缓蹲下身,拾起一张报纸,报头赫然写着:“战火逼近,上海危机四伏。”
他将报纸折好,揣入怀中,转身离去。
“战争的影子,”他低语道,“将笼罩每一个人。但我们也要记住,影子之外,还有光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