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广泛反响(2 / 2)
秋日的上海,细雨如丝,仿佛为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笼上一层朦胧的面纱。然而,在法租界最为繁华的电影院门口,却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人群中有身穿长衫的学者、留着卷发的女学生,也有穿着西装的商界人士,甚至夹杂着一些西方面孔。他们无一例外地目光炯炯,似乎都在等待一场注定会改变历史的银幕盛宴。
沈洛站在影院内的一侧,透过帘幕,凝视着逐渐填满座位的观众席。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,佩一枚别致的领针,神态安然中透着一丝锐意。张铭吉站在他身侧,低声汇报:“沈总,首映的票早已售罄,据说票价被黄牛炒到了原价的五倍。”
沈洛轻轻颔首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并未因这样的盛况而露出过多的得意之色。他知道,这不过是个开始,真正的战场在影院之外。
影片放映开始,灯光缓缓熄灭,银幕上闪现出肃穆的标题:《铁蹄下的呐喊》。伴随着低沉的音乐,画面切入了一片灰暗的村庄废墟。地面满是焦土和尸骨,远处的军旗上那鲜红的太阳刺目又狰狞。画外音低沉哀婉,缓缓讲述着日军侵华的暴行。这部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,通过强烈的对比与鲜明的镜头语言,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,也展现了普通百姓的抗争与挣扎。
苏珈婉饰演的村妇形象一出场,便引发了全场的屏息。她披散着头发,衣衫褴褛,眼神却满是倔强与绝望,仿佛凝聚了万千受难者的灵魂。每一声呐喊,每一滴眼泪,都像是穿透了银幕,直击观众的心灵。
放映厅里一片寂静。偶尔有啜泣声传来,却迅速被抑制。等到影片结束,全场依然寂然无声,直到字幕缓缓滚动,座位上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许多人起身,向着银幕深深鞠躬。
沈洛静静站在一旁,观察着观众的反应。他的目光落在几个外国记者身上。他们在黑暗中迅速做着记录,时而交头接耳,显然影片的冲击让他们无比震撼。
“沈总,我们成功了。”张铭吉难掩激动之情,低声道。
“这只是第一步。”沈洛的声音沉稳而坚定,“真正的成功,是让这些画面走出这座城市,让世界都看到。”
翌日,影片的反响迅速传遍整个上海。《申报》以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《铁蹄之下》的长文,直言这是一部“震撼人心的作品,以艺术形式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侵略者的暴行。”文章甚至提到:“此片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分水岭。”
各界名流纷纷发表意见。吴兆卿亲自发声,在商会例会上力推此片,声称:“这样的影片,值得我们以所有的资源去支持!”而江雪则通过她的投资网络,将影片的拷贝寄往香港、新加坡,甚至远至欧美。
然而,这样的影响力并非毫无波澜。顾俊在一次私人宴会上冷笑着说道:“艺术就是艺术,干嘛非要掺杂这么多政治?这种片子迟早惹来麻烦。”他的声音虽小,却充满冷嘲意味。
与此同时,沈洛正在他办公室内策划更大的行动。房间里烟雾缭绕,几位核心成员聚集在长桌旁。苏珈婉一身旗袍,坐在沈洛身侧,手中拿着一份报纸,眉宇间透着几分忧虑:“影片反响虽好,但日方恐怕不会善罢甘休。他们已经向租界领事馆提出抗议,要求立刻下架。”
“日方越抗议,我们的声音就越能传播出去。”沈洛轻笑了一声,语气淡然,“他们的反应恰恰证明了影片的影响力。”
张铭吉接话道:“沈总,我已经联系了几家驻沪的外国新闻社,他们对影片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其中的真实影像。若能在国际媒体曝光,效果会更惊人。”
沈洛点了点头,随后转向一名正在记录的助理:“加紧与英国、美国的电影协会接洽,务必将这部影片送上国际舞台。”
苏珈婉看着他,轻声道:“洛,你可曾想过,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险境?顾家那边虎视眈眈,日方也不是好惹的。”
沈洛听罢,目光柔和了些许,却没有丝毫退缩:“珈婉,若怕危险,我们就不会站在这里。我们的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,去承担这份责任。”
数日后,随着《铁蹄下的呐喊》的拷贝被运往欧美,影片在国际影坛引发巨大反响。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称其为“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实性电影,堪称战争与人道主义的警钟。”而英国《泰晤士报》则称其为“揭露东方战争真相的先驱作品。”
与此同时,上海滩各方势力的反应也渐次显现。顾俊通过他的黑帮势力试图破坏沈洛的发行网络,却发现沈家的布控天衣无缝。而日方领事馆则更加频繁地对租界当局施压。
一月后,《铁蹄下的呐喊》不仅在国内掀起浪潮,还成为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中国影片。这一天,沈洛站在颁奖典礼的台前,接过沉甸甸的奖杯。他身着中山装,目光坚毅,在场的记者纷纷拿起相机,将这一历史性时刻定格。
“这是中国的电影,也是世界的良知。”沈洛缓缓开口,他的声音低沉有力,仿佛穿透了无数观众的心。
当他走下台时,苏珈婉迎了上来,眼中含笑,低声道:“洛哥,你成功了。”
沈洛握紧了奖杯,眼神中满是坚定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