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九章 玄奘(1 / 2)
唐军在高句丽打了五个月的仗,从春打到秋,九月,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。由于守军殊死抵抗,使唐军未能攻克。时近深秋,李世民因为当地变冷早、草枯水冻、士马难以久留、而且粮草将尽,遂决定班师回朝。
回去的路上,在马车内,李世民未身着铠甲,坐在主位上,闭目养神,而如意坐在一旁,她时不时地看向李世民,她能觉察出李世民不是很高兴。
如意挎过李世民的胳膊,将头搭在其肩膀上,问:“陛下,咱们不是赢了嘛,你为何看起来不高兴?”
唉,李世民长叹一声:“朕此次亲征,本是抱着灭掉高句丽的打算,谁承想,没有奏效。其实有将军向朕提出过,乘虚直取平壤,放弃安市、先取乌骨城,以达到出奇制胜。朕觉得这是兵行险着,怕出差错,就未采纳,而是求稳,攻打安市,谁料到安市久攻不下,又赶上粮草不济,不得不撤军。唉,朕可能真是老了,不敢冒险了。要是放到朕年轻那会儿,可能就采纳这个建议了。”
“陛下,那条计策就算真的实行了,也未必能取胜,你也不要自责了。求稳,没有错,咱们这次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,但也重创了它,想必高句丽不敢再公然对抗大唐了。以后再找机会灭掉它。”
如意的话让李世民的心情有所好转。人生哪能没遗憾呐!
年底,李世民的大军抵达洛阳行宫,在此修整。太子李治也赶到洛阳,迎接父皇班师回朝。时隔一年见到儿子李治,李世民欣喜不已。听说从天竺取经归来的法师玄奘也抵达了洛阳,李世民立即传召了玄奘。而如意听说玄奘要来拜见陛下,就躲在大殿内堂偷看。
洛阳行宫,仪鸾殿
李世民坐在椅子上,接受玄奘法师的朝拜。
一身僧袍的玄奘法师走进大殿,冲着李世民恭敬地行礼问安。
“贫道玄奘拜见大唐皇帝陛下。”躲在内堂偷看的如意仔细打量着玄奘,约莫四十几岁,面容刚毅,倒不像《西游记》写的貌美,但眼神慈和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玄奘的后背上,仿佛形成一个光圈,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圣洁无比。
李世民上下打量着故人,道:“玄奘法师,咱们好些年没见了,记得上次见你,还是在长安,你告诉朕,你要去天竺取经。”
“不错,陛下好记性。”
“玄奘法师,你此番去天竺取经,历经数年,途中遇到多少艰难险阻,可谓九死一生,着实辛苦了。”
“为取得至高无上的大法,造福大唐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,将经典法理传于后世,此乃功德一件,贫道不觉得辛苦。”
李世民点点头,不解道:“朕对佛法不甚了解。玄奘法师,你能告诉朕,何为佛法?”
玄奘顿了顿,道:“陛下,这个解释有很多,简单来说,贫道举几个例子:作为子女,孝顺父母,兄友弟恭,这是佛法。作为父母,教育子女,爱护幼童,这是佛法。作为文官,直言进谏,举贤任能,这是佛法。作为武将,平定四夷,保家卫国,这是佛法。作为帝王,虚心纳谏,知人善任,轻徭薄赋,安邦定国,这是佛法。”
李世民蹙着眉头,想了想,笑道:“朕似乎有点明白了。玄奘法师,你刚才提到过‘功德’二字,那什么又是功德?”
“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常见己过是功,不见他过是德。知恩图报是功,兼济天下是德。孝养父母是功,忠君报国是德。不徇私利是功,为百姓先是德。善待臣子是功,赏罚分明是德。”
李世民又沉思良久,道:“玄奘法师,朕也想做些功德。假如,有一天朕驾崩了,朕让后宫的嫔妃们都出家为尼,你说这算功德吗?”
“算。陛下的妃子们出了家,清心寡欲的生活会让她们慢慢看破红尘,有了修身养性的念头。这是第一件功德。每天听经闻法,长时熏修,会让她们通晓佛理,领悟因果轮回之道,这是第二件功德。若她们中有人修行得力,悟出无上甚深的妙法,进而大彻大悟,这便是第三件功德。”
躲在内堂的如意对玄奘的话陷入了沉思,当真是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
玄奘的话也让李世民很满意,他点头应道:“玄奘,你既然取经归来,有何打算?干脆你还俗跟着朕吧?”
“多谢陛下抬爱,但贫道另有打算。贫道取得的真经还都是天竺文字,贫道打算将其翻译成大唐文字,利于大唐百姓研读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